遇冷想很,现丰满骨感理实很
最近在浏览Twitter时,我看到以太坊账户抽象领域的重量级人物John Rising发布了一组令人深思的数据。说实话,这些数字让我这个老区块链从业者都感到有些意外 - ERC-4437标准的实际采用情况简直可以用"惨淡"来形容。 记得今年3月在丹佛WalletCon大会上,当ERC-4437标准意外发布时,整个圈子都沸腾了。我当时就在现场,能真切感受到那种兴奋的氛围。大家都在畅想"智能账户"将如何改变游戏规则:摆脱繁琐的助记词、简化交易签名流程、大幅提升用户体验...可现在回头看,这些美好憧憬似乎都有些过于乐观了。 Rising通过BundleBear平台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:每月账户留存率低得可怜,仅有6.89%的用户会在使用智能账户六个月后继续留存。这让我想起早年推广区块链钱包时的情形 - 用户来了又走,留不住人始终是个痛点。 更令人担忧的是支撑整个系统的经济模型。Rising指出,作为核心基础设施的"捆绑商"(bundlers)基本上都在亏本运营。虽然偶尔会有项目方支付超额Gas费的情况,但这就像在沙漠中遇到绿洲一样罕见。 我特别关注到一个数据:平均每个智能账户仅执行了5次用户操作。这说明什么?要么是用户体验还不够好,要么是应用场景太有限。想想我们平时使用传统钱包的频率,这个差距实在太大。 当然,也有人持不同看法。Base创始人Jesse Pollak就认为新技术采用需要时间,他用了个很形象的比喻:"先是缓慢积累,然后突然爆发"。确实,区块链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案例。 Dune Analytics的数据似乎为这种乐观提供了些依据:8月份活跃智能账户数曾达到42万的峰值。但随后的连续下滑又给这份乐观蒙上了阴影 - 10月份这个数字已经跌到了14.3万。 作为一名见证过多次技术迭代的从业者,我深知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。ERC-4437面临的挑战让我想起早期的DeFi应用 - 同样经历过无人问津的阶段,后来却彻底改写了金融格局。 问题的关键在于:这是暂时的低谷,还是根本性的方向偏差?目前来看,改善用户体验和经济模型可能是当务之急。毕竟再好的技术,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终究难以获得大规模采用。美好愿景遭遇残酷现实
基础设施也难以为继
乐观派的声音
黎明前的黑暗?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LINK鲸鱼玩家再现扫货模式:300万枚代币被神秘大户收入囊中
- 牛市将至:一位资深从业者的三点肺腑之言
- 香港虚拟资产监管新时代:安全托管的机遇与挑战
- MakerDAO的逆势崛起:一位分析师眼中的长期投资机会
- 纽约ETH黑客马拉松2025:10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区块链创新项目
- 钱包革命:AA技术如何重塑Web3用户体验
- 村镇银行惊魂记:一位银行家是如何被加密货币杀猪盘吞噬的
- 当美股感冒时,加密货币会跟着打喷嚏吗?
- TON币暴涨背后:钱包上线引爆8亿用户市场,3美元大关近在眼前?
- 社交赛道投资观察:Foresight Ventures的两个选择值不值得跟?
- 10月2日比特币市场观察:抓住这波反弹机会
- Web3日报:加密市场动态全览 投资需谨慎
- 8月13日市场观察:通胀数据提振加密货币 以太坊第五浪接近尾声
- 币圈大佬的财富收割术:当韭菜遇上李笑来的2亿美元教训
- Microstrategy疯狂加仓比特币:一场豪赌还是先知先觉?
- 比特币矿工生存指南:当挖矿变成一场生死游戏
- 区块链:加密货币网站的灵魂所在
- 2023年区块链游戏:寒冬中的点点星火
- 在线教育的蜕变之路:致学教育如何在红海市场中破局
- 这只暴躁鹅正席卷艺术圈!从魔都到香港的数字艺术旋风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