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之析2技进全景解链扩路区块术演
最近参加SeeDAO投研公会的讨论会让我受益匪浅。特别荣幸能听到萨摩老师关于Layer 2技术的分享,这位跨界大咖的见解总能让人茅塞顿开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区块链发展的研究者,我发现Layer 2技术正在成为解决公链扩容难题的关键所在。 记得2017年那会儿,以太坊上养个加密猫都能把网络堵得水泄不通。传统公链的TPS实在太低了,比特币7笔/秒,以太坊15笔/秒,跟我们日常用的Visa、支付宝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区块链开发者们主要尝试了两种方法: 第一种是简单粗暴地扩大区块容量。BCH把区块从1MB扩大到32MB,BSV更是直接取消上限。这就像把高速公路从4车道拓宽到32车道,短期看确实缓解了拥堵,但代价是区块链体积暴增。我亲眼见过运行全节点的设备从普通电脑升级到专业服务器,这明显违背了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初衷。 第二种方法是加快出块速度。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,2023年Polygon就发生过157个区块重组的事故,相当于将近6分钟的交易记录被推翻重写。这让我想起当年比特币分叉时的混乱场景,普通用户根本搞不清自己该用哪条链。 就在开发者们为扩容问题焦头烂额之际,Layer 2技术悄然兴起。这让我想起互联网发展早期,也是在TCP/IP基础上叠加HTTP等协议来丰富应用场景。 最早的闪电网络就像朋友间的"记账本"。我和小明各存100块到智能合约,之后在"小账本"上随便转来转去,最后再统一结算。这种方式速度快、费用低,但只能做简单转账,功能太单一。 后来出现的侧链方案就像在主路旁边修建支路。我在以太坊主网上锁定资产,在侧链上就能自由交易。Polygon就是典型代表,它把出块时间缩短到2秒,TPS提升到7000+。但问题在于侧链安全性全靠自己,去年某条侧链被攻击时,用户损失惨重。 Plasma方案让我眼前一亮。它定期把交易"快照"上传到主网,就像会计每月向税务局报账。但这种方案有个致命缺陷:提款要等7天挑战期。想象一下,你想从支付宝提现却要等一周,这体验得多糟心? 现在最火的Rollup技术,就像把交易"压缩打包"。我观察到两种主流方案各有特色: OP-Rollup就像我们寄快递,打包时不用每件都检查,默认大家寄的都是合法物品。如果有人举报违禁品(提交欺诈证明),再开箱检查。这种方案兼容性好,但提款还是要等7-14天。 ZK-Rollup则用上了密码学黑科技。它不告诉你交易细节,却能证明交易合法。就像数学老师不展示解题过程,但能证明答案正确。这种方式安全性更高,确认速度快,但目前开发难度较大。 以太坊即将到来的Deneb升级让我特别期待。它引入了Blob交易,就像给Layer 2开了个专属存储空间。预计这将使Layer 2交易成本降低10倍以上。 另外,账户抽象技术也值得关注。现在用私钥管理账户就像要求每个网民都懂Linux命令行。未来通过智能合约钱包,用户可以像使用微信钱包一样简单。 这次分享让我深刻认识到,区块链扩容不是简单的技术竞赛,更需要平衡安全、去中心化和性能。Layer 2正在打开Web3大规模应用的大门,虽然前路仍有挑战,但方向已经愈发清晰。公链扩容的困局
Layer 2技术的演进之路
早期的探索
Plasma的得与失
Rollup技术的突破
OP-Rollup:简单实用
ZK-Rollup:黑科技加持
未来展望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NFT市场的寒冬:8月市场深度观察与突围之路
- 比特币坐过山车:4.4万高点后暴跌,牛市还能持续多久?
- 加密市场迎来狂欢季:从华尔街到矿场,牛市气息扑面而来
- 比特币再创新高:机构大鳄疯狂买入背后的市场暗流
- 美联储准掌门鲍曼的野心与焦虑:一个监管者的两难抉择
- CoinW闪耀台北区块链周:一场不容错过的行业盛会
- 比特币:从边缘到主流的投资新宠
- 当TWT遇上Web3:一次颠覆传统支付的金融革命
- 日本数字货币新动向:日元稳定币即将问世
- ORDI:从比特币角落崛起的表情包黑马
- 加密市场的十字路口:寒冬未尽,小心春光乍现
- 冰雪国度邂逅算力精灵:JASMINER X16-Q开箱纪实
- 当越南遇上区块链:火币HTX的东南亚市场突围记
- Telegram如何凭借OpenTele重塑加密社交版图?
- BEDR:让普通人都能玩转加密投资的神器
- 波场TRON的1.99亿用户之路:一场去中心化的革命正在上演
- 美国加密新规:中小企业如何抓住RWA融资的历史机遇?
- OpenAI的商店梦暂时搁浅:一场科技圈的权力游戏启示录
- 朝鲜黑客的数字黄金大劫案:30亿美元加密货币被盗背后的惊人真相
- 球星C罗卷入币安NFT风波背后:名人代言的金融风险有多大?
- 搜索
-